027-61001799

新闻资讯
首页 >>新闻资讯 >>聚焦黄陂

黄陂成为国家全域旅游标杆示范区

发布时间:2019-9-12 16:27:10阅读次数:
分享到:
全域皆景区,村村是景点
黄陂成为国家全域旅游标杆示范区

文|本刊记者   詹琦   通讯员   郑军辉

 

前不久,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传来喜讯:黄陂区入选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名录,通过验收。

作为武汉北郊的一个新城区,黄陂区自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,大格局谋划,大手笔投入,推动旅游产业全景化打造、全业态融合、全领域覆盖,以“木兰”为主线,基于“旅游+”多元业态的融合创新,推动旅游业从乡村郊游向休闲度假转变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,创建工作成绩斐然,目前已完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阶段任务,逐渐打造成了全域皆景区,村村是景点的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态景群和国家全域旅游标杆示范区。

截至目前,黄陂现有景区21家,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(含4个景区)、4A级景区5家、3A级景区7家,A级景区数位居全国前列。2018年,全区接待游客2400万人次,创旅游综合收入143.1亿元。

 

市民点赞:有一个景区叫黄陂 

“山有灵性、水有生机、城有活力、文有底蕴。”黄陂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禀赋,注定了这片区域“处处皆风景”。

黄陂区为推动旅游业全域共建、全域共融,确立“黄陂全域皆景区”理念,成立以党政一把手领导的创建专班,全域旅游发展大幕就此拉开。

黄陂区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113万,是武汉市版图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、生态最好的新城区,通过推进文旅、农旅、商旅、康旅融合,形成了美丽经济、生态经济、休闲经济、健康经济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。

旅游+文化,整体营销以“木兰”为主题文化的21个景区群;旅游+农业,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、休闲特色集镇6个、休闲专业村58个,市级以上美丽乡村41个、旅游扶贫示范村50个、特色采摘园68家、休闲山庄668家,星级农家乐1158家(五星级农家乐11家),打造了“木兰花乡”全国样板;旅游+商业,大力发展休闲购物游、会展购物游,规划建设空港国际会展商务中心,打造了中西部最大的奥特莱斯休闲购物中心及“汉交会”会展品牌,每年吸引800万人次来黄陂旅游消费;旅游+康养,举办木兰山登山节、木兰山地马拉松、国际风筝节等重大节会,打造运动、休闲、度假、养老康养集聚区。已建成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,5个康养小镇,建成旅游健康绿道步道500公里,已基本形成集“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。

如此高密度、高品质旅游景区集中于同一个区县,在全国范围极为罕见,黄陂因此收获多项荣誉: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区、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、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、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区(县)、中国最具活力的老区生态旅游区、中国最佳休闲小城、中国十佳休闲度假区(综合体)、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区、中国最美休闲乡村、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、湖北省旅游强区……被游客一致点赞为“黄陂只有一个景区,这个景区叫黄陂”。

 

游客打卡:全年接待2400万人次 

“黄陂处处是景,已成为武汉的后花园,还经常人山人海,发出旅游红色预警。”不少来黄陂的游客发出这样的感慨。

为将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、经济优势,该区统筹谋划旅游资源、要素与空间布局,先后编制实施了《武汉市黄陂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(2017-2020)》《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》等,一系列旅游政策的出台,为全域旅游发展指明了准确路径。

如何实现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,创新产品供给成为对黄陂区的考验。三年来,该区累计投入200亿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,全面推进旅游交通便利化、旅游建设标准化、旅游设施景观化、旅游服务人性化。实现景区与武汉主城及机场、高铁站1小时联接,景区环线2小时串联,相邻景区15分钟联接。实现景区旅游专线车,旅游环线公交直通车全覆盖。建成区级全域旅游集散中心、15处旅游驿站、1000多块旅游标识标牌,建成生态停车场50多个、停车位3万多个。累计建成A级旅游厕所158座,实现旅游景区、旅游沿线、乡村旅游点星级旅游厕所全覆盖,成为“全国厕所革命典型”。

同时,积极推进旅游执法大队+旅游司法调解室、旅游工商12315维权服务站、旅游巡回法庭的旅游综合管理“1+3”体制改革,坚持依法治旅,黄陂境内旅游市场秩序井然,无重大旅游投诉案例,无企业被列入全国诚信黑名单,游客满意度逐年提升。三年来,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。

经多年开拓、精心运营,一组组亮眼的数字,正是黄陂区全域皆景的生动写照:2018年,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400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增长16.5%左右,达143.1亿元;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%,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全区本地常住人口数量24倍以上。

 

全民共享:10万农民吃上旅游饭 

游客纷至沓来,一大批农家乐赚得盆满钵满。最新统计显示,该区共10万农民直接吃上了旅游饭,每年增加收入近12亿元。

近年来,该区做好“旅游+农业”“旅游+农村”“旅游+农民”三道加法,探索出一条以旅游推动美丽乡村建设,达到兴农富民的道路。

全省贫困村刘家山村是清凉寨景区所在地,2004年开园前该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,景区开业至今人均年收入达3.5万余元。木兰天池景区所在龙池堰,过去大山阻隔,交通不便,当地农民一贫如洗,自从吃上旅游饭后,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5万元大关。

大山深处的贫困村,以前失学儿童多,光棍汉子多,无业游民多,聚众赌博多,现在大变样:上大学的多,农家别墅多,创业老板多,小轿车多。特别是景区周边,50多个村的农户因直接参与旅游生产经营,收入均有大幅攀升,从当年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耀眼的富裕村、景观村。

农民吃上旅游饭,生产方式发生变化。首先,农户从事旅游经营,频频与游客接触中,增强市场观念,培育开放意识,摒弃传统的陈腐观念;其次,加快老区配套设施建设。景区建成后,所在村落交通和通讯设施得到改善;建造了自来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,修建了一批星级厕所等;第三,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。

根据生态旅游发展要求,农产品大面积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,黄陂区有品牌农产品达到58个系列。其中,“禽王”牌11个系列分割家禽获得绿色食品证书,是全省畜禽加工产品中唯一一个;泥塑、蜂蜜、茶、油、葛粉、豆丝等30多个主打“木兰牌”系列旅游商品,随旅游走向全国,有的还出口到东南亚及韩国、日本市场。

与此同时,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今进入黄陂景区内,公路两旁绿树成荫、花草掩映,原来的破旧、落后的“老区”,已变身为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的“风景区”。★



示范意义

● 带动城乡建设大提升。通过景城一体化建设,形成了“全域景区、景城一体、村景融合”发展大格局。全区景观多了、酒店多了、道路多了、绿色多了,城乡更干净、交通更便捷、生态更美好、居民更富裕了。

● 带动产业融合大发展。全域旅游创建以来,带动人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、社会资源集聚,近三年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均在500亿元以上,引进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00余个,GDP增幅稳定在7.8%以上,黄陂先后荣获中国工业百强区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,区域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
● 带动传统文化挖掘和传承。主推木兰文化,《木兰传说》入选国家非遗传承名录;唱响盘龙文化、武汉之根,盘龙城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授牌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,开馆试运营的遗址公园博物馆为武汉新地标。挖掘民俗文化,大余湾民俗文化让人流连忘返,木兰花乡和花乡茶谷的乡愁文化让人记忆重现。通过创建,不断挖掘、传承、推动黄陂文化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。

● 带动乡村振兴提档加速。全域旅游带动了乡村路网的完善,实现了硬化道路湾湾通、刷黑道路村村通,旅游环线一线串联全区等级公路及乡村道路。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及旅游特色名镇、名村建设,全域村湾环境明显提升;吸引市民下乡、能人回乡、企业兴乡,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村民收入明显提高、素质逐渐提升、乡村日益文明。全域旅游让乡村更美、更活、更文明、更富裕。

创新亮点

● 创立“五主模式”。近年来,该区创立“党政主导、企业主角、农民主体、品牌主打、行业主管”的“五主模式”,走出了一条发展全域旅游的兴区富民之路。目前,全区10万农民吃上旅游饭,26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,黄陂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区向旅游强区、名区的蝶变。

● 实施旅游惠民工程。2017年至今,该区每年投入近亿元对汉口进入黄陂的小型客车实行免费通行。2018年开始,黄陂景区向本地居民免费开放,同时为来黄陂旅游的游客购买意外险、开放武汉旅游一卡通,节假日向全省居民赠送景区门票等惠民措施。

● 保障旅游用地需求。创新使用不同性质用地,有效保障全域旅游发展用地需求。通过优先保障旅游用地、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、优化涉旅项目农地流转、鼓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建设旅游项目、支持使用低丘缓坡用地优先发展旅游、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、精准供地满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、发挥旅游的关联带动效应高效用地等创新举措,形成用地集约化、产业融合化、发展全域化的旅游业态。★

(来源:武汉宣传)